這幾天,翻開吉林人的朋友圈,總是有些感動讓人眼眶通紅。在中國吉林網(wǎng)記者的朋友圈里,有這樣一位社區(qū)書記,2020年初采訪她時,她還是長春市朝陽區(qū)清河街道鐵路社區(qū)書記,那時候她帶著社區(qū)工作人員做臺賬、走訪住戶、搞消殺……她叫陳雨虹,那時候她說:“我曾經(jīng)歷過抗擊‘非典’,知道防控疫情多么嚴峻。我盡量多考慮、多做一些事,把風險降到最低。”
去年,陳雨虹從鐵路社區(qū)調到長春市朝陽區(qū)清和街道萬寶社區(qū),本輪疫情,她依舊沖在前面,帶著社區(qū)工作人員一起抗疫。她說:“每天,我都被社區(qū)里這些工作人員感動,一個個瞬間,累積成滿滿的感動,這感動,真不知道如何表達?!?/p>
社區(qū)工作人員在做檢測登記
連著幾天住在社區(qū) 疫情就是命令,不用多說,干就完了!帶著這樣的堅持,萬寶社區(qū)的工作人員們開始了本輪的抗疫工作?!拔覀兏睍涀T盼家在北環(huán)城路,孩子還不到3周歲,這幾天她一直沒回家,一直在社區(qū)工作,晚上直接住在社區(qū)?!闭f起譚盼,陳雨虹很感動。從家里出來時,什么也沒有帶,沒有洗漱的用品,就這么挺著,想孩子,又沒辦法回去看,把所有的經(jīng)歷都放在工作上?!斑€有田婷婷,把還沒上幼兒園的孩子給身體不好的婆婆看管,自己晝夜奮戰(zhàn)在抗疫一線?!睂λ麄兊母冻?,我都不知道該說些什么。
社區(qū)紀檢主任張娜也是,家不能回,一心撲在工作上,幾天沒回家,衣服也沒得換?!八F(xiàn)在不敢回家,怕回去了出不來,就也不回家,堅守在一線?!标愑旰缯f,防護服下一天一身汗,防護面罩上呼吸的熱氣凝結成一個個水珠往下流,這些畫面,都深深刻在陳雨虹心里。
每天中午的一份面條
社區(qū)里有兩個特殊的工作人員,兩個人都是殘疾人,在這次抗疫工作中,這兩人讓陳雨虹一次次地落淚,“社區(qū)的張凱勝本身是殘疾人,還要照護80多歲的老母親,這幾天,他都是每天很早起來給老母親做完飯,喂母親吃完飯就趕緊來社區(qū)工作。”陳雨虹說。中午,趁著休息的間隙,趕緊跑回家給母親煮點面條,再馬上回到社區(qū)工作。從排查開始,每天就在門口給居民測溫,耐心地告知居民各項事宜?!八€特別堅持原則,給居民解答時也特別耐心,這些事兒雖小,但真的值得學習?!标愑旰缯f。
另外一位殘疾人陳明,母親在精神病院,父親患有腦出血后遺癥,陳明擔起了這個家?!八刻旖o父親做完飯,趕緊下社區(qū)工作。因為他家就在轄區(qū)內,他也代替了樓長,做疫情宣傳,來回取送物品……”陳雨虹說,“雖然是殘疾人,但他們做的并不比我們差。”
社區(qū)工作人員張凱勝
“戰(zhàn)友”的情誼在平淡中流淌 “我們社區(qū)里剛參加工作的公益崗李嘉慧,剛上班就趕上疫情防控,98年的小女孩不怕苦累,每天要倒兩次車來社區(qū)工作,停運后,還是家人接送她上班?!标愑旰缯f,社區(qū)工作人員張海燕愛人是一名警察,也已經(jīng)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去,“家里孩子沒人管,帶著孩子完成工作?!薄 ∩鐓^(qū)的工作人員劉淑芝患了感冒,嗓子都說不出話來了還在堅持工作,每每看到劉淑芝勉強著給居民解答問題時,心里總被感動填滿?!拔覀兩鐓^(qū)人少,也是老城區(qū),工作量不小,社區(qū)里有三個退役軍人公益崗韓永林、郭宏德、張洪遠都是50多歲的人了,但也得當20多歲的男生用,不管多累,他們都一直堅持,一直努力做好。”陳雨虹說起這一個個瞬間都如數(shù)家珍。
社區(qū)工作人員呂鴻莉看見同事們沒有衣服換,主動要給大家洗衣服,這同事的情誼也在一點點地加深,這些都讓陳雨虹不知道該怎么表達,才能說明白心里的那份感動?! 】赡茉诤芏嗳搜劾铮鐓^(qū)工作人員的工作只是一個動作、一個鏡頭、一個瞬間,但在陳雨虹心里都是讓她感動的細節(jié)。這一個個瞬間,她都想記錄下來,可是并沒有時間,“哪有那個時間??!”她只能把這份感動記在心里,蘊在眼里。
中國吉林網(wǎng) 吉刻APP 記者 李易書圖片由社區(qū)提供
關鍵詞: